冬奥会开幕在即,海淀区面向冬奥会保障人员开设了一条24小时服务的心理热线。参与心理支持的成员一共17人,其中包括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
电话多在夜晚打来,最晚是凌晨4点。来电者多困扰于失眠、焦虑、工作压力,接线员会安静倾听,为他们疏解情绪。
这条热线于1月初正式开放,目前已被拨通32次,将一直开放到冬残奥会闭幕。近日,我们专访了热线负责人、北京市海淀区心理康复医院院长李文秀,介绍冬奥会期间的心理援助工作。
接电32次,为7人提供在线心理评估
新京报:心理援助热线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李文秀:冬奥会开幕在即,我们海淀区成立了冬奥专班,很重视冬奥保障人员的心理健康。我们医院是海淀区属唯一的精神专科医院,承担全区心理支持干预和治疗,也成立了冬奥会保障的应急医疗保障小组,主要提供心理支持。心理援助热线是我们的工作之一,今年1月4日正式开放。
新京报:热线主要面向哪些群体?
李文秀:都是海淀区闭环内的工作人员,包括五棵松、首体的闭环场馆,闭环内的酒店,这些我们都是覆盖的。
新京报:有多少人在保障这条热线,目前接线情况如何?
李文秀:我们安排了所有能够进行心理支持的成员,一共17人,其中包括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提供心理疏导等支持服务,帮助他们梳理资源、减轻压力。目前热线一共接了32个电话,同时为7人提供了在线心理评估。总体来说,工作人员的情绪是很稳定的,需要帮助的是一小部分人。但是为了随时回应需求,我们排了24小时的班,确保随时打来都有人接听。
多在夜间来电,紧张、焦虑、睡眠问题较为常见
新京报:来电者倾诉比较多的问题有哪些?
李文秀:闭环内远离家人,服务标准比较高,工作压力也比较大,他们出现的问题包括紧张、焦虑、轻度睡眠不好等。
新京报:有没有印象比较深的故事?
李文秀:测试赛的时候,晚上11点多,我接过一个电话,是一名女性,想家里人,睡不着觉,精神紧张。我就教她一些放松的方法。我们聊了15分钟,她说感觉踏实多了,之后没有再打过,应该是问题解决了。
有一位男性,负责物资转运和人员接送的工作,有一天晚上十点多回去,接到了第二天早上的工作任务,但因为太累了没记住,醒来后发现这天有任务,虽然经过协调处理了,但他还是特别内疚和懊恼。我们接线员安慰他,人在压力大的情况下发生这种情况很正常,对他进行了安抚,以免这种内疚的情绪进一步带来焦虑和睡眠的问题。
还有一位女性也在闭环内工作,丈夫工作也比较忙,女儿很小,由姥姥姥爷照顾,那几天发烧了,被送去幼儿急诊,她在视频里看到女儿病恹恹的,特别担心,睡不着觉,想起女儿就想哭。这些生活上的事件会给人带来情绪冲击,我们给她做了心理辅导,教她去寻找周边可及的资源给搭把手,跟丈夫增加沟通。
新京报:线上心理疏导的特点有哪些?
李文秀:首先是求助时间不受限制,我们24小时开放,接到的电话也都是晚上居多,最晚的是凌晨4点,可能白天他们也忙于工作,更多在夜里直面和处理情绪问题。
其次是一种安全感吧。一般来说,中国人遇到事情会去找熟人求助,但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的隐私保护非常在意,一些问题不见得愿意跟身边的人说,甚至不一定会向亲人倾诉。心理咨询有专业伦理的要求,和陌生的咨询师进行沟通,不必担心隐私泄露的问题。
当然了,很多情绪都是现实问题催生的。我们在闭环外,可能不能解决他们现实层面的困难,但心理抚慰是有效的,来电者对我们的反馈,也是觉得咨询后感觉好了很多。我们希望尽量在出现苗头时提供心理疏导,以免情绪积压造成更严重的问题。
热线持续至冬残奥会结束,春节无休
新京报:对冬奥会进行心理健康保障,你们做过哪些前期准备?
李文秀: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我们在线上心理支持方面是比较有经验的,我们的心理援助热线2011年就开设。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参与了对定点医院、隔离点工作人员和隔离者的心理支持,包括线上心理评估。
冬奥会保障我们一直积极参与,在测试赛期间,我们就给工作人员进行心理支持。测试赛结束后,我们组织了线下的心理服务,包括正念、团组等,受到了工作人员的肯定。
闭环之前,我们制作了一些电子宣传海报,提供我们的pg麻将胡了下载入口的联系方式,让他们有需要时能找到我们;制作了一批心理自救、减压自评、正视焦虑、良好睡眠的手册发到环内,他们随时能够翻看,调整自己的状态;在我们的线上平台,可以进行心理评估,也收集了很多缓解焦虑、正念疗法的音视频资料,这些都能提供帮助。
新京报:热线开放到什么时候?春节期间怎么安排?
李文秀:一直到冬残奥会结束,春节都是开放的。
新京报:对冬奥会工作人员有哪些建议?
李文秀:希望大家能关注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该放松时要学会放松,遇到情绪问题,可以给我们打电话。在海淀心理服务的线上平台上,也可以寻找到很多有用的资源。
新京报记者 戴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