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海闻:消费——新阶段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pg麻将胡了模拟器

2022-05-28 14:28

来源标题:海闻:消费——新阶段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

5月28日,在新京智库春季峰会2022“经济之策:大内需 新消费——统一大市场,消费新变局”主题论坛上,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北大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发表了主旨演讲。他认为,中国已经从一个“生产者主权”的经济,到达了一个“消费者主权”经济。企业不再是生产什么就能销售什么,而是要通过市场去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然后根据他们的需求来生产产品和服务,同时也真正能够达到通过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目标。中国经济到了一个新的增长阶段,消费引导投资和生产,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建立统一大市场可以打破地方保护,消除市场分隔,使得真正好的产品能够惠及全国,这也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措施。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北大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

经济越发达,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大

海闻说,从总需求角度来讲,拉动gdp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政府的宏观调控对拉动gdp增长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这“三驾马车”中,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和根本目的。gdp的增长是为了让人民有更多的收入,人民收入的增长是为了能够更多地消费,改善生活质量,从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样,投资和出口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最终都是为了消费。“投资是要生产商品和服务,最终也是为了满足消费需求;出口的一个目标是创造就业机会,从而创造收入,使得我们有更多的钱能够消费,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出口收取外汇,进口别的国家的商品和服务,同样也是为了消费。”

海闻认为,虽然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都有拉动的作用,但在当代经济中,消费尤其重要,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物质短缺,需要不断提高生产力来生产足够的物质,满足人们生存的需求。因此,在经济不发达的阶段,投资方面对经济的拉动是主要的。“但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当一个国家达到了中等收入以后,也就是在我们称之为‘当代经济’的状况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如何满足人们生存的需求,消费也不仅仅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正像十九大报告里面提出来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现实中供给方面的不足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和生产主要是围绕消费进行的,只有满足消费的投资才是有效的。”

当一个国家达到了一定的发达程度,经济的增长就主要靠消费拉动。海闻列举了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化较早的国家2020年的统计数据,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均超过50%,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总消费超过70%;韩国等战后经济起飞的国家,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也达到了46%,社会总消费接近65%。“经济越发达,消费在经济当中的比重就会越来越大,也说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

促进消费,要保证“未富人群”就业和收入

海闻指出,相比之下,中国现在的家庭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不到40%,社会总消费只有55%。现阶段如何促进消费?海闻认为,应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努力。

海闻认为,需求方可以分成“未富人群”和中高等收入人群。其中,经济方面刚刚脱贫的“未富人群”在中国的比例非常大,如何促进这部分人的消费是非常重要的政策问题。“首先我们相信这部分人群有很大的基本消费需求和未来消费潜力。从经济学的规律看,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会比较高一些。也就是说,当收入比较低的情况下,由于购买力有限,他们还有很多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个时候收入每增加一块钱,投入到消费中的比例会比较高。相比之下,收入比较高的人,他们的物质基本生活得到满足了,这个时候他们每增加一块钱的收入可能储蓄和投资的比例会比较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促进消费,一定要关注未富人群,关注他们消费能力的提高。”

“促进消费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一个消费问题,实际上还是一个收入问题和就业问题。”海闻说,要促进这部分人群的消费,首先要保证他们的收入,尤其是可支配收入。从根本上说,促进消费,首先要通过各项政策保证“未富人群”的充分就业,从而保证他们的收入。“特别是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保证经济的增长,最主要的是保证这部分人不会因此而失业。所以,现在我们谈到当经济需要稳定的时候,很重要的就是要就业稳定,让他们的收入稳定,才能保证消费稳定,才能保证经济稳定。”当然,减免税收和发放消费补贴等措施,也是通过增加这部分人群的可支配收入来促进消费的措施。

除了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外,保证就业还要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要重视民营企业对创造就业的贡献。“中国的民营企业,提供了将近90%的就业机会。由于他们的就业比较灵活,对于未富人群来讲就业的机会比较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一定要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同时,从长远来看,还要提高这部分人群的教育水平,提升他们就业的能力。

促进消费,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对于中等以上收入的人群,海闻说,促进这部分人群消费就要通过市场机制来了解他们的消费需求,使得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他们的需要。海闻认为,当收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的消费需求会发生质的变化。消费已经不再只是满足生存的需要,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满足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如果说,在贫穷和短缺的时代,生产者还能知道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还可以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来进行生产和提供消费品的话,那么对于达到中等收入以上的人群来说,生产者已经无法通过计划经济来满足人民复杂多样的需求了。人们会持币待购,只有当商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他们欲望的时候,他们才会去消费。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当收入达到中等以上水平的阶段,经济会从“生产者主权”逐渐转变为“消费者主权”。不再是企业生产什么人们消费什么,而是企业要根据消费者需要什么来生产什么。要想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只有通过市场,生产者才能获得消费者最准确最直接的信息,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服务才能真正被消费。

促进消费,要发展能满足人们需求的生产

“当然,促进消费不仅仅是需求方的问题,还有供给方的问题。生产者必须提供人们愿意消费的产品。”海闻说,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充分和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这个市场的营商环境要好,企业能够通过这个市场发现大家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消费。同时,通过利润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让企业积极地关注市场,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一个充分的积极竞争的市场,包括营商环境的改善,不同体制企业的公平竞争。这是生产者能够准确了解消费需求,从而促进消费的重要机制。最近我们也谈到了要建立统一大市场,这对促进消费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打破地方保护,消除市场分隔,使得真正好的产品能够惠及全国,这也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措施。”

另一方面,要想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需要推动“供给侧”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在服务业方面。海闻认为,随着收入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满足,人们更多地会在服务业方面消费,比如说,对医疗、健康、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需求。目前,这些方面之所以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主要是供给不足,而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改革和发展,没有足够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能够进入这些领域来提供足够多的优质产品和服务。

同时,也可以通过进一步开放来发展满足消费的供给。“当国内的生产者发现了我们本来没有的产品,通过进口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实际上也是为我们国内产业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信号,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促进中国同类企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医疗、文化、教育、品牌产品是我国未来消费潜力

对于我国未来消费的需求和潜力,海闻认为,医疗健康、文化艺术、优质教育,以及品牌产品的消费这四个方面都非常重要。

在医疗健康方面,海闻说,当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最终希望的是健康,在满足基本的消费之后,很多人会把剩下的钱都放在健康上。除了就诊和医药外,医疗健康还包括体检、陪诊、保健、医疗器械等医疗健康产业。海闻举例,从医疗健康占gdp的比重来看,世界平均水平为9%,现在中国只有5.7%。发达国家每千人医生护士数都是超过10的两位数,而我们只有4.7。虽然落后,但也说明了潜力,“我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时候,医疗健康服务是将来消费的重要领域。”

同时,文化艺术和优质教育也是将来非常重要的消费领域。海闻说,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也与日本、韩国等有一定差距。“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满足了,这个时候人们对非物质生活的需求,比如说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就会增加。”在教育方面,名牌大学、一流大学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也是未来满足人们不断自我提升需求的消费。“教育既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一种消费,不要把教育纯粹地看成是大家为了找更好的工作,到了一定阶段,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服务业。”

海闻说,还有一个消费潜力就是对品牌产品的消费。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目前中国已经达到了中等收入水平,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已经进入了中高收入阶段。这个时候人们对消费的概念已经进一步发生了变化,他们需要的是高质量、高科技的品牌产品,包括很多价格很高的奢侈品。此时人们的消费不是物理需求,不是物美价廉,而是为了美,为了显示自己的特殊性,甚至是某种心理的需求。“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要跳出传统的消费概念,要更多地满足现代人对产品和服务的理解,满足现代社会的消费需求。”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作者:王萍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pg麻将胡了下载入口的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