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昆曲剧院演员中心副主任邵天帅:用昆曲为年轻人种下传统文化种子-pg麻将胡了模拟器

> 正文
北方昆曲剧院演员中心副主任邵天帅:用昆曲为年轻人种下传统文化种子
2022-06-27 01:48

来源标题:北方昆曲剧院演员中心副主任邵天帅 用昆曲为年轻人种下传统文化种子

 

邵天帅 北方昆曲剧院演员中心副主任。自2004年加入北方昆曲剧院任演员,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2007年考取中国戏曲学院在职大专,2011年就读mfa在职研究生。2022年在第七届青研班学习。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2016年,北方昆曲剧院发起“观其复”系列复古风格昆曲剧目展演。六年间,该剧院复原了元杂剧及明清传奇《怜香伴》《玉簪记》《墙头马上》等剧目,吸引了众多昆曲爱好者。

作为“观其复”系列发起人之一,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北方昆曲剧院演员中心副主任邵天帅一直致力于挖掘和复原传统昆曲,“人们总说,昆曲是‘活化石’。所以我们要把它激活起来再进行创作,才会有时代感和时代价值。”

复原传统,给观众百花齐放的观剧选择

新京报:北方昆曲剧院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复原传统昆曲的?

邵天帅:文本上,我们只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删减、改编。曲牌上,我们也遵循原著上所写的曲牌,挖掘更多舞台上不常见的曲牌。表演形式上,我们还是一桌、二椅的表演形式。音乐方面,也都是中国传统的民乐,比如琵琶、古筝、弦子、三弦、大阮……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扮相,是按照升平署画像图进行探索的,像《玉簪记》,我们是按照“同光十三绝”朱莲芬先生的扮相原封不动去复原的。那个时代的每一部戏,每一个角色,都是根据角色的不同,有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现的。而现在的戏曲,无论是京戏、昆曲,还是地方戏,尤其在新编戏上,声、光、道、造型都很相似,辨识度变低了,所以我们就做了复古风格的昆曲,希望能提供给观众百花齐放的观剧选择。

昆曲观众年轻化源于传统文化的魅力

新京报:如今很多年轻人都热衷于走进剧院欣赏昆曲,也会将演唱昆曲作为兴趣爱好。我们在复原传统昆曲的过程中,是否也会结合当下年轻人的价值观念,以及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邵天帅:每一部昆曲作品都会与当下的年轻人有互动,尤其昆曲是演剧的形式(讲故事),昆曲剧本都是一些明清传奇或元杂剧,更有趣味性,其中也有与现代年轻人(兴趣)相呼应的话题和剧本。所以我们在探索、挖掘的时候,也是按这样的形式去做的。我们团队大部分都是85后的年轻人,虽然挖掘的是“老”的内容,也带着新的想法和思考,传递对社会有价值的正能量,希望在传统剧目中体现。比如我们近些年排的原创剧目《孔子之入卫铭》《清明上河图》《续琵琶》;今年的原创昆曲剧目《曹雪芹》;复古挖掘的《墙头马上》《望江亭中秋切鲙》等剧目,都很受年轻人的喜欢。

昆曲的观众也非常年轻。之前做过一个统计,昆曲的观众平均年龄在45岁上下。而走进剧场欣赏昆曲的年轻人,欣赏昆曲的角度也是截然不一样的。有人喜欢昆曲的文学性,有人喜欢曲牌性,有的喜欢它的表演性……一个剧种未来的发展,观众的年轻化是非常好的趋势。作为传统文化艺术,无论是昆曲还是其他剧种,我们传播的都是正能量、时代精神,希望给当下观众,尤其年轻观众多一些引领,在他们心中种下传统文化艺术的种子。

新京报:昆曲等传统文化的复苏与流行,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更为强大的文化自信。你认为当下新一代年轻人更具备文化自信了吗?

邵天帅:对,而且90后、00后对于文化自信的认知度也比以前高很多。现在的小孩子都非常喜欢唐诗、宋词、元曲、元杂剧。前段时间我去了小学,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们普及昆曲。他们很多人都很喜欢唱戏,觉得昆曲的腔调很好听。还有一次是我在梅兰芳大剧院(演出),一对父母带着孩子来看。小朋友还不到上学的年龄,因身高不符合大剧院要求,没能进场,但她真的特别喜欢昆曲。这些都很打动我。

我觉得这就是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魅力。赏中国文学诗词,寻文化基因,品昆曲之美。这句话特别有意义。

新京报记者 张赫

昆曲的未来,我们可以探索、结合现在的多媒体、自媒体,尽快融入全新的科技手段,让这门艺术更好地发光发热。寻找现代与古典相融合的新风貌,昆曲人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前进的路上。——邵天帅

责任编辑:王大治(qj0026)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pg麻将胡了下载入口的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网站地图